透過觀察、洞悉的禪修,捨棄掉對於這世界本質的預設觀點。
我們是透過感官來感受這個世界的,然而當我們運用理智仔細探究世界真正的面貌時,我們發現根本沒有任何事物以其自性而存在。
究竟上而言,感受和理智兩者有著根本上的牴觸,要解決這個牴觸,唯有透過從「觀禪」(觀察、洞悉的禪修)所生起的直接了知。因此,所有中觀系統的目的,就是要使覺性變得清晰,藉著耗盡那不斷思考推理的心,幫助它捨棄掉對於這世界本質的預設觀點。
好句節選
我們是透過感官來感受這個世界的,然而當我們運用理智仔細探究世界真正的面貌時,我們發現根本沒有任何事物以其自性而存在。
究竟上而言,感受和理智兩者有著根本上的牴觸,要解決這個牴觸,唯有透過從「觀禪」(觀察、洞悉的禪修)所生起的直接了知。因此,所有中觀系統的目的,就是要使覺性變得清晰,藉著耗盡那不斷思考推理的心,幫助它捨棄掉對於這世界本質的預設觀點。
佛陀法教所說的「行持」,與其他宗門的差別,就在於「遠離二邊」。二邊(或兩種極端)即是:過度沉迷於感官的愉悅和物質享受,以及過度嚴苛的苦行或自我懲罰。
Read More在佛教心靈修道的脈絡中,痛苦的超越,並不只意味著痛苦滅盡後,一種持續不斷的相對快樂狀態就取而代之。痛苦的超越,指的是超越所有能覆蓋自心本性的因和緣,達到完全喚醒自心圓滿潛能的境界。我們在這修道上的目標,就是要了悟這究竟智慧與慈悲的俱生大能,它們代表了非緣起的究意喜樂。
Read More我們就會發現,「六內處」和「六外處」其實是沒有辦法真實生起的,因為它們不能依序生起,也不能同時生起,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可能性了。因此,他們僅只是因緣聚合而生的顯相,就像幻象,就像電子郵件,就像電影,並沒有真實的存在。
Read More一旦詳加觀察心中如暴風雪般的景象,我們便會發掘巨大的智慧、寬廣和溫暖。所以,從這樣的觀點來看,我們不會想要阻止念頭和感受,因為如果這麼做,就意謂著把最終能變為證悟心之燦爛寶石的原鑽給扔了出去。
Read More當我們感受到煩惱和輪迴惱熱的痛苦時,如果能有紀律的練習正念與正知,我們就能在煩惱和以自我為中心之習性的熾熱中得到休息。
Read More我們已習慣用固定的方式去想事情,情緒反應和隨境行事的模式也非常強烈,因為我們長久以來已經習以為常了。我們尤其非常習慣自我珍視的信念,而且堅信不移,總是需要防衛自我、讓自我感到快樂。事實上,這才是我們最根深柢固的確信。
Read More調伏自心的過程就像是捕捉野馬一般,我們不需要讓自心變得更美,更神聖或更有證量,因為自心本來就是美的,神聖的及證悟的。我們不需要讓野馬變得更駿美、更強壯、更聰明,牠們從一開始就已經是了。
Read More實相中一切現象沒有來去,它們的本性超越了來與去。將我們對「事物無來去」的了解,運用在自己的痛苦、煩惱和念頭上是很重要的。
Read More禪修並不是把喋喋不休的心的音量盡量轉小聲,以便讓我們不用再聽它說話,而我們對情緒或感覺的處理也如出一轍。此外,企圖阻止念頭或情緒,往往使它們變得更強烈,所以,我們乾脆學習和它們好好相處,而禪修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。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