匱乏之心即是修心的主要障礙,也是很多痛苦的成因。
當我們把這樣不知足的心態或匱乏之心帶進心靈之旅時,無論領受多少教導,我們都會覺得不足。就這樣不斷重複同樣的歷程。這並非到達證悟的道途,而是一條不斷惡性循環,陷入更深迷惑的道路。簡言之,不知足與不滿之心即是修心的主要障礙,也是很多痛苦的成因。
Read More好句節選
當我們把這樣不知足的心態或匱乏之心帶進心靈之旅時,無論領受多少教導,我們都會覺得不足。就這樣不斷重複同樣的歷程。這並非到達證悟的道途,而是一條不斷惡性循環,陷入更深迷惑的道路。簡言之,不知足與不滿之心即是修心的主要障礙,也是很多痛苦的成因。
Read More感知者不會比所感知的對境先存在,因為這麼一來,就會變成有一個感知者,卻沒有任何對境被感知。同樣的,所感知的對境也無法存在於感知它的主體之前,因為如果沒有一個主體在感知它,「所感知的對境」也不可能存在。「所感知的對境」這個說法,就意味著一定有個感知者在那兒。
然而它們也不可能同時存在,因為當一件事物和另一件事物同時生起的時候,其中一者毫無機會成為另一者的「因」。所以,同時生起的兩件事物,只能互不相干的獨立生起;可是這也說不通,因為有一個被感知的對境,才有那感知的心識。
那麼,它們到底是什麼呢?它們僅只是顯相而已,就像幻象,就像電子郵件,就像電影,並沒有真實的存在。
在修道的某些階段,我們的確會需要心靈導師,但是實際在禪修的時候,我們唯一真正需要的卻是自己親身的體驗。我們禪修是為了瞭解自己的心,從根本上來說,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做到這一點。上師或老師可以給我們一些禪修的方法和技巧,但只有我們才能夠把這些技巧應用在己的心上,沒有其他人能幫我們做這件事。
Read More我們可以說,「戒律」的意思就是:以個人的身分安坐屬於自己的位置上,或把握好自己的本份,並以自己的雙腳獨立站穩,這是藏文中對於戒律內涵意義的說法,自己守護或把握好自己的結界。而不是像孩子一般,總是需要父母來帶領。我們不需要一直接受別人的引導,我們其實可以引導自己。以這樣的方式來理解戒律,是非常好的。
Read More當我們說某件事物「沒有自性」時,意思就是說它沒有「單一、獨立、恆常不變」的本質。舉例來說,彩虹的顯現非常的清晰鮮明,它是由種種因緣的聚合所生起的,如天空、雨水、太陽、光線的角度等等;然而,當我們仔細去尋找它的究竟本質時,我們找到的是虛空(empty space)。這彷彿彩虹從我們眼前消失了一般,雖然它仍在天空中綻放著光芒。
Read More「無我」會失去的,只有錯誤概念、衝突情緒
Read More我們所感受的痛苦的根本特質,就是不知足與不滿,或者說是「匱乏之心」。我們應該認出不知足與不滿的感受,其實是自己內心一連串變化的產物,而不是外在條件所造成的。就是這樣的匱乏之心讓我們感到沮喪、不足、卑微。
Read More我們是如何把許多連續的個體,迷惑的視為一體,而這些迷惑的顯相,又是如何以世間約定俗成的方式而存在。人們之所以會這樣說,是因為他們錯把一串不同瞬間的連續過程,當成是同一回事了。每一瞬間,都和其他所有瞬間不同。那些一個接著一個不斷生生滅滅的瞬間,不是同一件事,只不過是起來很相似的許多不同個體,這也就是為什麼它們容易被誤認為是一體的原因。所以,當我們回到屋裡所感知的燭火,在我們感知到它的那一瞬間之前,它就連一剎那都不存在。
Read More因為有「禪修意謂著停止念頭」的觀念,於是有些人把禪修和發呆畫上等號。他們以為禪修的目的是到達心的某種空白狀態,在那之中空無一片,好像我們是想要成為植物人或殭屍似的。然而,禪修的目的是要讓心更敏銳,而達成一種冷靜、處於當下且完全覺醒的狀態。無論當下一刻的體驗是快樂或是不快樂,我們都要全心投入其中,同時卻不受它的干擾,而這其中必然包含了正念和正知,而不是失神。
Read More修持戒律並不表示一定要做一些格格不入或宗教性的事情,投入戒律修持的過程,意謂著我們努力改變自己的壞習性,也就是沉迷放蹤於煩惱中,並讓自己隨之起舞的習氣。我們用新的習性來取代舊的習性,這樣很好,因為我們無需放棄所有的習性,只需要改變習性的模式。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