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無我」會失去的,只有錯誤概念、衝突情緒、問題和煩惱。
「無我」會失去的,只有錯誤概念、衝突情緒
Read More竹慶本樂仁波切系列叢書
「無我」會失去的,只有錯誤概念、衝突情緒
Read More我們所感受的痛苦的根本特質,就是不知足與不滿,或者說是「匱乏之心」。我們應該認出不知足與不滿的感受,其實是自己內心一連串變化的產物,而不是外在條件所造成的。就是這樣的匱乏之心讓我們感到沮喪、不足、卑微。
Read More因為有「禪修意謂著停止念頭」的觀念,於是有些人把禪修和發呆畫上等號。他們以為禪修的目的是到達心的某種空白狀態,在那之中空無一片,好像我們是想要成為植物人或殭屍似的。然而,禪修的目的是要讓心更敏銳,而達成一種冷靜、處於當下且完全覺醒的狀態。無論當下一刻的體驗是快樂或是不快樂,我們都要全心投入其中,同時卻不受它的干擾,而這其中必然包含了正念和正知,而不是失神。
Read More修持戒律並不表示一定要做一些格格不入或宗教性的事情,投入戒律修持的過程,意謂著我們努力改變自己的壞習性,也就是沉迷放蹤於煩惱中,並讓自己隨之起舞的習氣。我們用新的習性來取代舊的習性,這樣很好,因為我們無需放棄所有的習性,只需要改變習性的模式。
Read More竹慶本樂仁波切在正知國際佛學院夏季密集班開講大手印課程,是未來十年、二十年內都不可能再有的難逢盛事,2014年的課堂實錄結集為《安落本然之心》,內容是完整的大手印止禪;2015、16年的課堂實錄,則將結集為《一切一切本初之味》(暫定),內容是大手印觀禪的部分。
根據本樂仁波切自述,他總共學習過三遍《了義海》,他的法本裡密密麻麻紀錄著上師教授時的口訣心要,從2014年開始復講,每一年夏天有十八堂課,至今進入第四年,預期將會圓滿全部的教授。隨著本樂仁波切日益身擔許多艱鉅任務,很難再有因緣,能夠向一、二百位俱格學生這樣大規模、鉅細靡遺的開講。大手印的實修教訣是如此浩瀚,從止禪的《安落本然之心》厚達四百頁,即見一般,其重要性與珍貴性,亦是跨時代的,超過我們所能預想。促成《一切一切本初之味》大手印觀禪部份的結集出版,是我們義不容辭的首要任務。
佛陀法教所說的「行持」,與其他宗門的差別,就在於「遠離二邊」。二邊(或兩種極端)即是:過度沉迷於感官的愉悅和物質享受,以及過度嚴苛的苦行或自我懲罰。
Read More在佛教心靈修道的脈絡中,痛苦的超越,並不只意味著痛苦滅盡後,一種持續不斷的相對快樂狀態就取而代之。痛苦的超越,指的是超越所有能覆蓋自心本性的因和緣,達到完全喚醒自心圓滿潛能的境界。我們在這修道上的目標,就是要了悟這究竟智慧與慈悲的俱生大能,它們代表了非緣起的究意喜樂。
Read More一旦詳加觀察心中如暴風雪般的景象,我們便會發掘巨大的智慧、寬廣和溫暖。所以,從這樣的觀點來看,我們不會想要阻止念頭和感受,因為如果這麼做,就意謂著把最終能變為證悟心之燦爛寶石的原鑽給扔了出去。
Read More當我們感受到煩惱和輪迴惱熱的痛苦時,如果能有紀律的練習正念與正知,我們就能在煩惱和以自我為中心之習性的熾熱中得到休息。
Read More我們已習慣用固定的方式去想事情,情緒反應和隨境行事的模式也非常強烈,因為我們長久以來已經習以為常了。我們尤其非常習慣自我珍視的信念,而且堅信不移,總是需要防衛自我、讓自我感到快樂。事實上,這才是我們最根深柢固的確信。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