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修的目的是要讓心更敏銳,而達成一種冷靜、處於當下且完全覺醒的狀態。
因為有「禪修意謂著停止念頭」的觀念,於是有些人把禪修和發呆畫上等號。他們以為禪修的目的是到達心的某種空白狀態,在那之中空無一片,好像我們是想要成為植物人或殭屍似的。然而,禪修的目的是要讓心更敏銳,而達成一種冷靜、處於當下且完全覺醒的狀態。無論當下一刻的體驗是快樂或是不快樂,我們都要全心投入其中,同時卻不受它的干擾,而這其中必然包含了正念和正知,而不是失神。
Read More因為有「禪修意謂著停止念頭」的觀念,於是有些人把禪修和發呆畫上等號。他們以為禪修的目的是到達心的某種空白狀態,在那之中空無一片,好像我們是想要成為植物人或殭屍似的。然而,禪修的目的是要讓心更敏銳,而達成一種冷靜、處於當下且完全覺醒的狀態。無論當下一刻的體驗是快樂或是不快樂,我們都要全心投入其中,同時卻不受它的干擾,而這其中必然包含了正念和正知,而不是失神。
Read More修持戒律並不表示一定要做一些格格不入或宗教性的事情,投入戒律修持的過程,意謂著我們努力改變自己的壞習性,也就是沉迷放蹤於煩惱中,並讓自己隨之起舞的習氣。我們用新的習性來取代舊的習性,這樣很好,因為我們無需放棄所有的習性,只需要改變習性的模式。
Read More我們是透過感官來感受這個世界的,然而當我們運用理智仔細探究世界真正的面貌時,我們發現根本沒有任何事物以其自性而存在。
究竟上而言,感受和理智兩者有著根本上的牴觸,要解決這個牴觸,唯有透過從「觀禪」(觀察、洞悉的禪修)所生起的直接了知。因此,所有中觀系統的目的,就是要使覺性變得清晰,藉著耗盡那不斷思考推理的心,幫助它捨棄掉對於這世界本質的預設觀點。
《大乘無上續論》又名《佛性》或《究竟一乘寶性論》。是彌勒菩薩親自教導無著菩薩的五部論頌之一,內容是關於佛陀對證菩提的基礎所作的究竟開示,以及對佛果的本質與功德所作的闡明。由此可知,這部原著論典,清晰地說明了構成金剛乘基礎的見地,在經教乘與金剛乘兩個層次間,搭起了重要的橋樑。
本書,是依據蔣貢康楚羅卓泰耶針對《大乘無上續論》所作的釋論《不變獅子吼》而講述。蔣貢康楚羅卓泰耶是著名的《五寶藏》編著者,也是一位博學且俱足深刻了悟的成就大師,他在《不變獅子吼》中,以格外清晰易懂的方式,詮釋彌勒菩薩的法本,亦即是大手印修持的基石。
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以《不變獅子吼》為基礎,在1978、79年,於比利時布魯賽爾首度對西方弟子深講詳述,講課錄音達157捲錄音帶,總時數超過三百個小時,後由堪布仁波切歐洲大弟子卡爾布紐荷索重聽、剪輯成28捲精華,這份內容的重要性,勢必要以「二十世紀『佛性如來藏』最珍貴的釋論」來看待,也是堪布仁波切這一生在經教乘的三大論述之一。
竹慶本樂仁波切在正知國際佛學院夏季密集班開講大手印課程,是未來十年、二十年內都不可能再有的難逢盛事,2014年的課堂實錄結集為《安落本然之心》,內容是完整的大手印止禪;2015、16年的課堂實錄,則將結集為《一切一切本初之味》(暫定),內容是大手印觀禪的部分。
根據本樂仁波切自述,他總共學習過三遍《了義海》,他的法本裡密密麻麻紀錄著上師教授時的口訣心要,從2014年開始復講,每一年夏天有十八堂課,至今進入第四年,預期將會圓滿全部的教授。隨著本樂仁波切日益身擔許多艱鉅任務,很難再有因緣,能夠向一、二百位俱格學生這樣大規模、鉅細靡遺的開講。大手印的實修教訣是如此浩瀚,從止禪的《安落本然之心》厚達四百頁,即見一般,其重要性與珍貴性,亦是跨時代的,超過我們所能預想。促成《一切一切本初之味》大手印觀禪部份的結集出版,是我們義不容辭的首要任務。
佛陀法教所說的「行持」,與其他宗門的差別,就在於「遠離二邊」。二邊(或兩種極端)即是:過度沉迷於感官的愉悅和物質享受,以及過度嚴苛的苦行或自我懲罰。
Read More在佛教心靈修道的脈絡中,痛苦的超越,並不只意味著痛苦滅盡後,一種持續不斷的相對快樂狀態就取而代之。痛苦的超越,指的是超越所有能覆蓋自心本性的因和緣,達到完全喚醒自心圓滿潛能的境界。我們在這修道上的目標,就是要了悟這究竟智慧與慈悲的俱生大能,它們代表了非緣起的究意喜樂。
Read More我們就會發現,「六內處」和「六外處」其實是沒有辦法真實生起的,因為它們不能依序生起,也不能同時生起,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可能性了。因此,他們僅只是因緣聚合而生的顯相,就像幻象,就像電子郵件,就像電影,並沒有真實的存在。
Read More一旦詳加觀察心中如暴風雪般的景象,我們便會發掘巨大的智慧、寬廣和溫暖。所以,從這樣的觀點來看,我們不會想要阻止念頭和感受,因為如果這麼做,就意謂著把最終能變為證悟心之燦爛寶石的原鑽給扔了出去。
Read More